七月的韶关仁化石塘镇本信选配,古村老巷里的孩童笑声混着稻田间的蝉鸣,广东技术师范大学“轮动不息”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突击队的身影穿梭其间。这支由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师生组成的队伍,正用电路板上的焊点与非遗传承人的歌声,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青春注脚。
科技上门:让阳光与灯光都懂人心
谭己英阿婆的堂屋墙面上,巴掌大的蓝色装置正随着她的拍掌声“忽”地动了一下,屋里霎时亮起暖黄灯光。“以前摸黑起夜总怕绊倒,现在方便多了。”阿婆拉着队员黄宇杰的手,指腹摩挲着装置边缘的磨砂纹路。这套基于STM32单片机的声光控照明系统,是团队针对农村独居老人设计的“守护灯”,经过二十多次调试,终于把感应灵敏度校准到最适合老人行动的节奏。
调试声光控照明系统。
村主任李双娥家的院子里,一块块光伏板在烈日下反射着耀眼的金属光泽,像给屋顶镶了层银亮的铠甲。队员梁梓浩半蹲在光伏板旁,指尖在显示屏上轻轻滑动,上面跳动的蓝色曲线正实时记录着发电量的起伏变化。“您看这套‘EOS 绿能环’,不光能精准算出当下的发电量,还能预测明天太阳‘出力’多少,自动给冰箱、洗衣机这些家电分配用电时段,省电又方便。”他仰起头,指着屏幕上的数据给李双娥细细讲解,额角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,滴在发烫的光伏板上,瞬间便蒸腾成一道浅浅的白痕,转眼又消失不见。
三天后,团队在线上会议中将整理好的实验数据传给国家电投的闵锐经理。视频那头,闵经理盯着屏幕上的分析报告,不住点头称赞:“你们用AI技术给光伏板做实时监控和电力预测,这个想法太妙了,既提高了效率本信选配,又让清洁能源用得更聪明,值得好好推广!”
调整太阳能板。
新华书店希望小学的操场上,二十辆太阳能小车正沿着粉笔线赛跑。7岁的李娜蹲在地上,给自己小车的太阳能板调整角度,“老师说这样能跑得更快!”,激动地举着小车向南方+记者展示车身上自己画的向日葵。队员们带来的自制平衡小车让孩子们过足了瘾,从组装齿轮到调试电路,操场上此起彼伏的“我成功啦!”比蝉鸣还要响亮。
文化寻根:让老调子遇上新听众
贻德堂的木门“吱呀”开启时,“月光光,照厅堂”的歌声正从雕花窗棂飘出。省级非遗“月姐歌”传承人李玉清握着队员刘鸿姮的手,教她唱准方言里的入声字。“这‘堂’字要收着点气唱,像端着一碗水不洒出来。”刘鸿姮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注音符号,手机里存着十几段练习录音。队员们带来的音频采集设备正记录着老艺人们的唱腔,“要做成电子乐谱存档,不然这些乐谱可就真传不下去了。”李玉清望着堂屋梁上的旧匾额,语气里带着释然。
玉粟酒坊的蒸米灶前,传承人李振弘正把拌好酒曲的糯米装进陶缸。“看这酒液倒出来,能‘堆’起三层花才算好。”他舀起一勺新酿米酒,酒液坠成的弧线在阳光下泛着琥珀光。队员卢孟祺举着云台相机,镜头从蒸腾的热气移到墙角的旧酒篓,“要把这些工序剪成短视频,让网友们也看看咱这非遗堆花米酒老手艺的讲究。”酒坊梁上挂着的竹筛里,新收的酒曲散发着稻壳的清香,与队员们的讨论声缠在一起。
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师生组成的队伍。
老党员戴光荣家的桌上,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的金边闪着光。“1972年修水渠时,我们召集乡亲们修了很久啊!”老人的指甲划过章面的党徽,队员们的笔尖在本子上沙沙作响。当听到“你们有文化技术,要把村子建得更好”这句嘱咐时,队长王浚淇把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,写下“传承不是复刻,是带着老故事向前走”。
傍晚的燎原广场上,“科普+非遗”市集正热闹起来。非遗文创摊位前,孩子们举着“月姐歌”和“堆花米酒”主题的明信片观赏;科普摊位上,队员们通过科普问答的形式向孩子们普及太阳能、智能照明等科技知识;直播镜头里,队员们一一介绍着由团队自主设计的非遗文创物品。“快看,点赞破二十万了!”队员举着手机欢呼时,远处贻德堂的方向又传来“月光光”的歌声,与广场的喧嚣温柔相撞。
夜色漫过石塘镇的马头墙时,队员们还在整理白天采集的非遗音频。王浚淇调试着电脑里的电力预测软件,看着屏幕上光伏板的发电曲线与队员电脑中的“月姐歌”的声波图谱她感慨道,“这大概就是乡村该有的样子。”她敲击键盘保存数据,“科技让日子更舒坦,文化让心里更踏实。”窗外,谭阿婆家的灯光又亮了,像一颗落在古村褶皱里的星星。
南方+记者 欧阳胜勇本信选配
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